《周易》是这么读的(一)——这么看《周易》的传承 - 知乎

admin 比赛数据分析 2024-03-28 49 0
《周易》是这么读的(一)——这么看《周易》的传承 - 知乎

  《周易》自其诞生以来,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一直处于争论之中,无论是历代政府组织的学者还是民间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后,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。还有人把前人的研究都拢在一起,说是“集解”、“集注”什么的,读者你自己看去吧!他们很多是着力于对经文的研究,但对《周易》经文如何产生却不甚了了,对《周易》架构的产生和读法也着墨不多。如果我说先儒们都没太搞懂吧,大家就要喷了,请诸位暂收住您珍贵的唾沫,让老翁斗胆在这里把读《周易》时的一些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下,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。

  先看一下《周易》的传承,老翁对《周易》传承的认识仅认同尚秉和的说法,和其他多数人看法不一样。目前流传到现在的《周易》是由孔子传下来的,注意,是孔子传下来的,不是说是孔子写的,孔子本着其“述而不作”的原则,喜欢对他那个时候的古书进行整理,尤钟情于《周易》,费了很多心思。

 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载

  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象》、《系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,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。曰:“假我数年,若是,我于《易》则彬彬矣。”

  下面看孔子的《周易》是怎么传承的

  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载

  自鲁商瞿受《易》孔子,孔子卒,商瞿传《易》,六世至齐人田何,字子庄,而汉兴。田何传东武人王同、子仲,子仲传菑川人杨何。

  《汉书儒林传》载

 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,以授鲁桥庇子庸。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。子弓授燕周丑子家。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。子乘授齐田何子装。及秦禁学,易为筮卜之书,独不禁,故传受者不绝也。汉兴,田何以齐田徙杜陵,号杜田生,授东武王同子中、雒阳周王孙、丁宽、齐服生,皆著易传数篇。同授淄川杨何,字叔元,元光中徵为太中大夫。齐即墨成,至城阳相。广川孟但,为太子门大夫。鲁周霸、莒衡胡、临淄主父偃,皆以易至大官。要言易者本之田何。

  丁宽字子襄,梁人一王梁项生从田何受易,时宽为项生从者,读易精敏,材过项生,遂事何。学成,何谢宽。宽东归,何谓门人曰:“易以东矣。”宽至雒阳,复从周王孙受古义,号周氏传。景帝时,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,号丁将军,作易说三万言,训故举大谊而已,今小章句是也。宽授同郡砀田王孙。王孙授施雠、孟喜、梁丘贺。繇是易有施、孟、梁丘之学。

  我把上面的文字归纳一下,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孔子到西汉时《周易》的传承脉络。孔子一传商瞿,商瞿二传桥庇,桥庇三传馯臂,馯臂四传周丑,周丑五传孙虞,孙虞六传田何,田何七传王同、周王孙、丁宽和齐服生,王同八传杨何,丁宽八传田王孙,田王孙九传施雠、孟喜、梁丘贺,孟喜十传焦延寿,焦延寿十一传京房。从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到京房(前77—前37年),《周易》妥妥地传承了四百多年。传到了京房,历史已进入了西汉,西汉设五经博士,西汉初立杨何(八世传人)易于学官,就是在政府的学校里教杨氏易,宣帝时立施、孟、梁丘三家(皆《周易》九世传人)易,京房(《周易》十一世传人)长于预测灾变,汉元帝时又立京氏易为学官。这时民间有高氏易和费氏易,高氏易为沛人高相所传,自言其易出之于丁宽(《周易》七世传人)。费氏易为费直所传,其来历史书未提,为费直无师自通。由于没有师承,费氏仅以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解说上下经,上下经就是《周易》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。后汉费氏易兴,高氏易遂微,西晋永嘉之乱,施、梁丘之易亡,孟、京易亦人无所传,费氏易也只是散见于郑康成、王辅嗣的注解中。郑康成就是郑玄(公元127年-200年),后汉一代大儒,他师从马融,马融学的是费氏易。王辅嗣就是王弼(226年-249年),王弼学的也是费氏易。

  这个王弼好生利害,是个天才,祖上在汉一代都是大官,三国那个荆州刘表的女儿是王弼的奶奶,继祖父则是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的王粲。王弼仅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,然其成就却永垂青史,如《老子》的原文逸散已久,他的《老子注》使《老子》得以千古流传,直到1973年在马王堆发现《老子》的原文为止,和《老子》一样,《周易》也是因他写的《周易注》而流传至今,王弼的易学盛于晋唐,后世主流学者皆宗王弼。王弼注《周易》,虽沿袭费氏以“传”解“经”的方法,但尽扫象数之学(其实费氏易里就没有象数学),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《周易》,推进了确立《周易》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,但对《周易》卜筮功能的应用却是一个灾难,他使《周易》的象数之学从此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
  我们古代的传统文化都讲究师承,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在师生我们古代的传统文化都讲究师承,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在师生口口相传中得以传承,这些老师们也写书,但正如孔子他老人家所说,他们写的书都是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,也就是说没有师承的文化是失真于该文化经典的原义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《周易》以及对《周易》的理解向过去溯源的话,本于宋代朱熹的《周易本义》,《周易本义》是宋后学习易经的教材,再向上本于唐代李鼎祚的《周易集解》,《周易集解》汇集了唐以前学者对《周易》研究的成果,再向上本于三国时王弼的《周易注》,而王弼学的是费氏易,费氏易创立者是西汉的费直,费直看的是孔子整理的《周易》,仅有书而没有师承,就是说费氏易是一个没有师承的易学,也就是说费氏易是失真于孔子传授的《周易》,同样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《周易》以及对《周易》的理解是失真于孔子传授的《周易》。孔子以前的《周易》我们没法看到,孔子的《周易》也仅仅传承了四百多年而止于京房,从网上查一下,京房写过下面几本书,分别是《易传》三卷,《周易章句》十卷、《周易错卦》七卷、《周易妖占》十二卷、《周易占事》十二卷、《周易守林》三卷、《周易飞候》九卷、《周易飞候六日七分》八卷、《周易四时候》四卷、《周易混沌》四卷、《周易委化》四卷、《周易逆刺灾异》十二卷、《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》一卷,从这些书的名字看很多是陌生的,显然京房是以《周易》的象数学为工具来研究候占、灾变的。这些传承于孔子的东西没有继续传下来,费氏易里没有这些内容。

  后汉以降,人们对《周易》的理解因滥觞于费氏易而无师承以致歧义百出,于是,近二千年来研究《周易》的书虽汗牛充栋,也还没有人把它研究透。然而,我们相信,通过我们的摸索,我们终究会找到通向《周易》真义的大门。

评论